柏林真正成为一个首都要等到1867年,19世纪末20世纪初很多“老柏林人”喜欢说“省城柏林”,也就是历史上那个勃兰登堡州的首府柏林,以此把自己和那些1867年以后涌入柏林的“新柏林人”区分开。柏林成为德国首都是从1867年才开始的,柏林人有句著名的笑话,先有施潘道后有柏林城。
1、德国七百万军队为何保不住柏林?
苏联曾派出二百五十万红军攻打德国柏林,虽然希特勒手下有七百万的军队,但是这些人中有四百多万人在战场上根本发挥不了什么作用,所以真正能够战斗的也就只有近三百万人。很显然,德国军队的实力是很难与苏联红军进行抗衡,由此可见,一个国家的军事能力不能只是看军队的数量,还要看他们的综合实力。通过历史资料记载,我们可以知道二战时期德国希特勒手下的军队有九百四十多万人,然而苏联红军通过大大小小的战役消灭了不少的德国士兵,
直到柏林战争爆发之前,德国国内的军队人数大大降到了七百多万,减去四百多万不能上战场的人,德国的军队人数仅仅只有三百万人。更严重的是,德国军队内部老兵普遍较多,且很多人都没有实战经验,很多人会好奇,尽管德国内部的真实军队数量只有三百多万,但其数量还是比苏联红军的两百五十万要多,按道理德国应该是能胜的。虽然德国的军队共有三百万人,但是希特勒并不会让他们所有人都去守护柏林一个城市,而是派出了一百多万人前往柏林与苏联红军抗衡,
并且苏联一共有七百多万能上战场的军队,其中有两百五十万攻打柏林,而剩下的四百五十也没有闲着,而是前往德国的其他城市清剿德国力量。德国在这样的内外压力之下,自然是很难在这场战役中战胜苏联红军,柏林这座城市最终还是被苏联红军给攻打下来,柏林地区一片混乱,希特勒的势力也是大大跌落。战争大多数都是国家领导者为了利益而挑起的,但是在这之中最受苦还是各国人民,
2、二战末期,德国在柏林被攻克后,还能坚持多久?
早在1945月2月柏林还未被苏军攻占之时,德国的军工部长施佩尔在给希特勒的报告中就已经指出“战争已经失去”。报告中写到,在西里西亚工业区被苏军占领后,德国所能生产的煤只有1944年的1/4,钢只等于1/6,德国的军事工业已经彻底崩溃了,所有重要的工业区都已经被盟军所占领,工厂里的煤只够两个星期之用,很快各条战线上的德军就会因为没有弹药而失去战斗力,
除了无法再大量的生产武器装备外,即使是那些已经生产出来的武器装备也没有足够的汽油来使用它们了。罗马尼亚和匈牙利的油田已经被苏军所占领,那些合成燃料的工厂也被盟军的战略轰炸所摧毁,大部分的战斗机无法起飞作战,被盟军击毁在机场上,许多装甲师也由于没有汽油而无法出动作战,当巴顿的装甲部队突破德军的莱茵河防线时,希特勒能够调动的只是在修理厂的5门反坦克炮而已,德国已经一无所有了。
在希特勒自杀的前一天,在意大利的德军就已经无条件向盟军投降了,其他德军的指挥官虽然还没有明确表示出投降,不过都在等希特勒的死讯,在希特勒死后几天后,德军最高统帅部便命令所有在德国西北部以及南部的德军停止抵抗,接受投降,几乎就在柏林战役结束的时刻,德国停止了所有的抵抗,无条件的投降了,如果希特勒早死几天的话,战争还会结束的更早。
3、德国为什么建都于柏林?
其实柏林成为德国首都是从1867年才开始的,德意志历史上长期没有首都,因为德意志的城市化水平非常低,德意志历史上最著名的几个皇帝驻跸城里,施佩耶尔在拥有了全欧洲最高的大教堂之后人口只有五百。这样的城市和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是负担不了皇帝宫廷的,所以德意志帝国的皇帝们一直处在“皇帝巡行”当中也就是率领他的整个宫廷和随从。
从一个城市走到另一个城市,从一个宫廷走到另一宫廷,因为在哪里他们都无法常驻,他们住久了当地就被吃荒了,(如此宏伟的大教堂属于一个五百人口的小城市)随着德意志帝国皇权的涣散帝国整体反而逐渐形成了几个固定的办事机构。比如帝国宰相办公厅、帝国等级会议,帝国法院,这样的机构渐渐脱离了皇帝而独立存在,与这些常设的帝国机构相比,走马灯一样的皇帝反而显得无关紧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