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历的名称,我们不难看出几乎每个朝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日历。不同时期的日历是由不同时期的人发明的,阳历阳历是按照太阳的运动来制定的,阴历是古人根据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周期来制定的,这就是阴历的历月长度和历年长度的由来,妈妈的是哪天生日肯定是知道的,但是很少看日历,基本上不知道日子,有时会错过生日,因为我们过的是农历生日,不看日历真不清楚啊。
1、日历是怎么来的?
日历至四千多年前人文之祖黄帝发明干支法开始纪年起用,即黄历,后夏朝时用夏历,商朝有商历,周朝有周历,秦朝有秦历,春秋战国时期因周朝衰退各诸侯国有混用日历的现象,至西汉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起恢复夏历制,不同日历起月建在不同月份,夏商周秦朝新年也不一样,现在都是以夏历月建寅月为农历正月做新年。
2、有日历的提醒,我们才知道母亲节来了,没有日历的提醒你知到妈妈的生日吗?
妈妈的是哪天生日肯定是知道的,但是很少看日历,基本上不知道日子,有时会错过生日,因为我们过的是农历生日,不看日历真不清楚啊,不是要等到妈妈生日,或者是母亲节才去表达自己的爱,才去孝顺。寻常日子也要对母亲好,给她关心和陪伴,送点礼物表示自己的心意,当然了特别的日子更要特别的庆祝,陪伴,母亲心里不想要什么礼物,更想要的是子女的陪伴和关心,更想子女幸福快乐,这才是她最好的礼物和心愿。
3、谁能告诉我,历史上日历是谁发明的?具体如何?
你好,这个问题由我来告诉你吧,如果要说全说透关于历法的事,那可以写一本书出来了,我国历史上的日历,也称为历法,自从人类社会进入农牧业时期就有了。无法考证第一部历法出自何人之手、源自何时何地,自有文字记载以来,我国古代历法有一百多种,比如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等等。不同时期的日历是由不同时期的人发明的,
下面我们来说一下具体情况。从日历的名称,我们不难看出几乎每个朝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日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大概从周代起,颁发、宣布日历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在封建社会,只皇家才有权利发布日历,称为“告朔”(预告朔日)。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古时候每一个新皇帝上台后都要重新更改年号,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历法——《太初历》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朝廷从全国征募了20几个天文历算家,在京城制定日历。
其中有邓平、落下闳、唐都、公孙卿、壶遂等,经过他们的讨论,制定了《太初历》。这部历法是流传至今的第一部完整的古代历法,其实参与制定这部历法的还有一个大家都知道的名人——司马迁(《史记》的作者),不过由于在制定历法的过程中,司马迁的一些建议没有得到采用,或许是因为这个原因,司马迁在《史记.历书》中没有提到《太初历》。
因此,《太初历》不是哪一个人发明的,而是二十几个人根据以前的历法重新制定的,《太初历》规定一个月(朔望月)的长度是29又81分之43天(29.530864天),平年十二个月,闰年加一个月,十九年中加七个闰月,按这种计算方式,每年12又19分之7个月,一年(回归年)是365又1539分之385天(365.2502天)。
年和月的长度是制历的两个基本数据,从《太初历》制定出的数据来看,虽然误差还很大,在对于几千年前的历法来说,其精准度已经非常高了,《太初历》从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开始实行,直到公元84年被后汉《四分历》代替为止,一共实行了188年。我国历史上优秀的历法——《大衍历》唐玄宗开元九年(公元721年)九月乙巳日这天,根据《麟德历》的推算,当天要发生日食,
于是人们做好观看的准备。最后,虽然日食出现了,但和推算的时间有很大的出入,这说明《麟德历》存在很大的误差,于是,唐玄宗命令一行法师(俗名张遂)制定新的历法,代替不准确的旧历法,张遂经过六年的时间制定出了新的历法——《大衍历》。《大衍历》是我国历史上非常优秀的历法之一,其内容既继承了以前历法的成绩,同时又被后代历法所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