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没有钟表,古人打更的更夫是依靠什么知道时辰的。现存于故宫博物院18~20世纪的中外钟表共312件,其中包括英、法、瑞士等国近代钟表大师的杰作214件和清朝造办处苏州、广州制造的精美供品71件,这些计时器相辅相成,与时俱进,为古人提供更为准确的时间,也是后来钟表的雏形。
1、除了清朝时期的西洋古董钟表,你还见过哪些清朝自制钟表?
明朝时期,传教士利玛窦进献一大一小两台自鸣钟给万历皇帝,便正式开启了我朝机械钟的历史。机械钟一进入皇室,立刻就得到皇帝妃子的喜爱,明朝期间钟表都以报时为主要功能。(铜镀金写字人钟)传到清朝,尤其是乾隆期间,皇室对机械钟的喜爱更进一步,钟表逐渐成为一种艺术品,偏向装饰效应。乾隆初期,机械钟仍旧靠传教士、西方使团礼献或负责贡品的官员采买,
尽管西方制表师们为了投乾隆所好,做了一大批颇具东方特色的钟表,但仍旧满足不了乾隆的喜好。(紫檀重禧楼篱式嵌珐琅更钟)于是清朝内廷渐渐培养了一批钟表匠人,设置了做钟处,专门制作和修理钟表,民间也以苏州和广州为中心建立了做钟场。做钟处出品的御制钟表,不惜人力物力,极尽人工巧匠,极尽奢华之美(乾隆审美你懂的),
(铜镀金自开门寿星葫芦式钟)有史料记载,做钟处出品的钟表无论外形还是机芯都代表了我朝当时钟表的最高制作水准。一时间,清朝自产钟与西洋钟分庭抗礼,现存于故宫博物院18~20世纪的中外钟表共312件,其中包括英、法、瑞士等国近代钟表大师的杰作214件和清朝造办处苏州、广州制造的精美供品71件。(铜镀金珐琅三人献寿钟)所有图片是笔者春节期间于故宫博物院钟表馆,在人流如织的场景下仓促拍下的,
2、古代人怎么计时间的?
在中国古代,为了能够适应当时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日常生活的需求,人们发明了很多计时仪器,比如圭表、日晷、漏刻等。日晷作为最早的计时器之一,起源于圭表,圭表本身具备一定的计时功能,起着某种程度的地平式日晷的作用。漏刻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计时仪器之一,漏是指装满水的漏壶,刻是指一天的时间划分单位。古人把一昼夜划为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命名,每个时辰两小时,
古人在把一昼夜划分成12个时辰的同时,还把一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之所以把一昼夜分成一百刻,与古代的计时工具漏刻有关,古代计时,用铜壶滴漏法,“刻”指的就是滴漏桶上的刻痕。一昼夜滴完一桶,划分为一百刻,这一做法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120刻,南朝梁改为96刻、108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对96刻的改革,清初将其定为正式的制度,
这样一来,就变成每小时4刻,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5分钟。古代计时装置诸如沙漏、日晷等均不能在原理上保持精确,直到伽利略发现了摆的等时性,惠更斯将这个规律运用于计时器,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计时摆钟,人类才进入一个新的计时时代。古代受科技水平和计时手段的限制,把一夜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每个时段被称为“更”,每“更”为现今的两小时,
一更是19点至21点,二更是21点至23点依此类推。所以叫做五更、五鼓,或称五夜,立表下漏:设置日晷﹑漏刻以计时。立表,古代计时方法之一,在阳光下竖立木桩,观察它的影子以测定时间,后以“立表”为严明军纪之典。漏,漏壶中的水下滴以标记时刻,在茹毛饮血的时代,人们的时间观念是非常淡薄的,基本上处于“睡觉睡到自然醒”的状态,醒了就去劳动,饿了就吃,活的真是潇洒自如,后来人们发现鸡叫的时候,正好差不多天亮了,于是以此为闹钟。
古代有种叫做“火钟”的计时工具,就是古人用燃香来计算时间,如读书读了一支香,做工做了两支香。或是点燃一盘香,看烧了多少,便知过了多少时间,有的人在香的某个位置拴上一根纱线,线的一端系上一个铜球,球下面放一个铜盘,当香火烧断纱线,铜球便落入盘中,叮当作响,这便是古人用的“闹钟”,和现在的闹钟相比,实在是有些土气,不过对那时的人来说已经是非常有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