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世纪末,法国的利摩日(Limoges)从一个内填珐琅的工艺之城发展为欧洲画珐琅之都,“如今利摩日对于珐琅和陶瓷的制作工艺依旧保存完好,并以此闻名欧洲,是法国的景德镇。雍正时期自炼珐琅料的成功,是珐琅彩瓷成熟的重要标志,它的工艺是在胎坯先烧上一层不透明的珐琅釉作底层,而后再绘画,入窑烧制而成。
1、掐丝珐琅工艺源自哪个朝代?
珐琅彩起源于清代康熙晚期。最初是出于官窑,珐琅彩是清代皇室自用瓷器中最具特色,釉上彩瓷中最为精美的彩瓷器,珐琅彩绘采用的画珐的制作技法起源于15世纪中叶欧洲比利时、法国、荷兰三国交界的佛朗德斯地区。15世纪末,法国中西部的里摩居,以其制作内填珐琅工艺为基础,发展成画珐琅的重镇,初期制作以宗教为主题的器物,后来逐渐制做成装饰性的工艺品。
随着东西贸易交往的频繁,尤其自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平定台湾以后,禁海开放,西洋制品开始涌入,西洋珐琅便由广州等港口传入中国,并就地设厂研制,称之为洋瓷,宫中则称其为广珐琅。当时,广州的产品多保留着西方文化的韵味,由于烧造技术不高,釉料呈色不稳定,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聘请法兰西画珐琅艺人陈忠信来京,在内廷珐琅处指导烧造画珐琅器。
掐丝珐琅的制作大致可以分为7个步骤:制胎,即以红铜板制出器形;掐丝,即将压扁的铜丝依设计饰纹粘牢于胎体;烧焊,将其再次焊接牢实;点蓝,依饰纹中颜色依次上釉彩,先点地,次点花,再点蓝,后加亮白;烧蓝,点一次蓝即烧一次,重复多者可达3次;磨光,以细砂石、黄石及木炭分别逐次打磨光滑蓝料与铜丝的粗糙处;镀金,即抛光除锈的最后一道工序,
2、珐琅分哪几种?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的丰富馆藏中,有一类精美的工艺品——画珐琅。从展柜外看着它们,感到浓淡相宜,工艺精良,许多装饰图案的“西洋风”又提醒人们,它们与中西文化交流的密切关系。说到“珐琅”,很多人容易想到所谓的“景泰蓝”,的确,景泰蓝是中国传统珐琅器创作的高水平代表。但珐琅器的类型,并不止景泰蓝的铜胎掐丝工艺这一种,
清代兴盛于广州,并影响了宫廷用器以及外销商品的广州画珐琅,也是极重要的代表作。“广匠”是瓷胎画珐琅研制的主力康熙时期,众多欧洲传教士,特别是法国传教士来到中国,知名者如洪若翰、白缙、李明、郎世宁等,他们把画珐琅器作为贡品,带到中国宫廷。康熙帝被其优美的造型、绚丽的色彩所吸引,决定引入这项技法,胡继芳指出,康熙帝对外国事物相当关注,要各地方大臣注意外来的传教士,一方面是为了禁止传教,一方面是为发现专才以便送他们进宫供事。
康熙五十六年(1717),欧洲传教士马国贤的一封信中提到“皇上开始非常喜欢欧洲珐琅画,尽力介绍珐琅画到宫中造办处,于是从欧洲带来的瓷器用之绘料及几件大件珐琅,使皇帝思虑要做出某些器物,皇上命欧洲画家来画珐琅(我们)没有学过画珐琅,而且也故意不学此技艺,画得其劣无比,于是皇帝便下旨作罢。”在这种情况下,康熙帝将目光转向画珐琅最先传入的广州地区,
康熙五十五(1716)年九月二十八日,广东巡抚杨琳奏称找到了两位相关的工匠:一位是潘淳,“能烧法蓝(即珐琅)物件”;另一位是杨士章,“验其技艺,较之潘淳次等,谅可相帮潘淳制造”。于是在“捐给安家盘费”后,已于九月二十六日,让包括他两人在内的“西洋人三名,法蓝匠二名、徒弟二名,俱随乌林大、李秉忠起程赴京讫,
”也就是进京报到去了。康熙五十八年(1719)六月十八日,杨琳又送“会烧画珐琅技艺”的法国人陈忠信入京,同年,法国珐琅艺术家格雷佛雷被任命为清宫造办处珐琅作匠役长,专门制造精美的画珐琅制品,学者周思中、易小英指出,在造办处的全国体系之中,广东的广州、江苏的江宁、宜兴乃至江西的景德镇御窑厂都在配合康熙发动的画珐琅研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