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得好,问三老”这句话出自明代康海的《中山狼》第三折。遇到不懂的就要问,不要觉得不好意思不好意思只会害了你自己,俺与您去寻着三个老的问他,道是该吃也不该吃,“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
1、第一次见丈母娘,一般丈母娘都会问什么问题?
第一次见丈母娘,可以说怀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既兴奋又恐慌,既诚懇又激動的心境去见丈母娘,丑媳妇总要见公婆,话少又显得太老实本份,呆頭呆腦,木訥。话多又显得浮誇,不作边际,油嘴滑舌,不实在,真是左右为难,讲也不是,不讲也不是。有缘人为大家分享,为人只说七分话,留着三分保自身,言多必失,话中有话,弦外之音。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第一次到丈母娘家以客套话为主,题外话为辅,讲一些眼面前所见所闻,以不浮誇,不吹牛,不唯我獨尊为主,讲话以真心,实诚为主。丈母娘以你说话就能猜摸出你这个人的为人,丈母娘是观察員,也是审判员,你的一言一行可以看出你的性格,做人的态度,以及对她女儿真心诚意度,所以说做人做事还是小心为妙,真金不怕火来炼。
2、想问一下,三从四德,是哪三从,哪四德?还有三纲五常?
所谓的三从四德,就是古代封建社会所制定的条条框框对妇女的约束,和对人们行为的一种规范。特别是所谓的三从四德是非常明显的针对女性,所谓的三纲五常是针对所有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所谓的三从四德,分别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父死从子。也就是说未出嫁之前听从父亲的,已出嫁的听从丈夫的,如果丈夫死了你得听从儿子的,
3、农村老俗话说“要得好,问三老”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要得好,问三老”这句话出自明代康海的《中山狼》第三折:“常言道,若要好,问三老。俺与您去寻着三个老的问他,道是该吃也不该吃,”三老是古时掌教化的乡官。战国时期魏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负责社会教育凡有忠孝节义可为民效法者,都旌表其门,以为倡导。《汉书·高帝纪上》云:“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
”这句古话说的是如果想办好事情,就要去向德高望重的老人请教“凡事要好,须问三老。好问则裕,自用则小,”遇到疑难请教别人,学识就会宽裕,只凭自己的主观判断办事,一定做不成大事,素有孔子“不耻下问”,我们也应该承前人之精神,遇到不懂的就要问,不要觉得不好意思不好意思只会害了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