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农村没有时钟,老辈人说可以根据月亮高度判断时辰,这是如何判断的呢。晚上看月亮,根据农历日期确定时辰,没有月亮的晚上看星辰位置,也需要按季节调整,中国古代则用漏刻来测量时间,漏刻是由漏壶和箭刻组成,漏壶里头盛水,箭刻上的刻度用来表示时间,自然界还有不少参照物,可以确定大致时辰。
1、古人没有钟表,他们是如何准确的判断时间的?
计时的漏壶、漏刻很早之前,用来记录时间的工具是漏壶。一只装满水的陶壶,底部流失的水就像流逝的时间,漏的水越多,代表流逝的时间越长,公元前1千多年,古埃及人就会用漏水的容器计量时间。中国古代则用漏刻来测量时间,漏刻是由漏壶和箭刻组成,漏壶里头盛水,箭刻上的刻度用来表示时间,立竿见影的日晷日晷则是白天记录时间的工具,用的是立竿见影的原理。
2、古代老百姓没有表是怎么确定时辰的?
古代老百姓通过生产劳动,通过观察自然,认识自然,不论春夏秋冬,阴天晴天,黑夜白日都能确定时辰,当然不能象钟表那么精确。古代农村老百姓,由于村子小,没有更夫,因此听不到打更声,但家家都养鸡,“五更鸡鸣”,一年四季都有报晓的大公鸡。只要村里有此起彼伏的鸡鸣声,天快要亮了,该准备起床了,平时晴天,看阳光的影子,隨着季节不同调整,能比较精确确定时辰。
晚上看月亮,根据农历日期确定时辰,没有月亮的晚上看星辰位置,也需要按季节调整,这个各地都有很多俗语以供参考。遇到阴天,看不见阳光,月亮,星辰,就看院子里种得向日葵,向日葵绕着太阳转,没有太阳也转,根据向日葵角度也能大致确定时辰。根据学堂上课,放学,确定快中午了,快晚上了,根据母鸡进窝确定天快黑了。自然界还有不少参照物,可以确定大致时辰,
3、以前农村没有时钟,老辈人说可以根据月亮高度判断时辰,这是如何判断的呢?
以前农村没有时钟,老辈人说可以根据月亮高度判断时辰,这是如何判断的呢?小时候我见过爷爷记录的小本本:大嫚某年某月某日辰时,大儿某年某月某月午时,二嫚某年某月某日子时,二儿某年某月某日卯时,爷爷奶奶共有七个子女,都是如此的记录下来了出生年月生曰时辰。当时真是觉得神奇,我记事的时候,家里就有挂钟了,那种老式的需要手动上弦,走起来“嘎答嘎答”有声音,
上面明确有时针,分针,明确记录一天二十四小时的更替,哪有什么辰时,午时的。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我一头雾水,后来问过母亲,才知道过去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是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十二时辰制: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两个小时为一时辰,
表示十二时辰的十二个字与十二生肖相结合,便有了: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爷爷的记载是根据农民多年的经验累积,晚上出生的孩子,以北斗星永远在北面为方向标杆,从东而来的三颗星星(究竟是哪三星,谁也说不清,据说离得最近呈三角形排列最亮的三颗)往西方落下去,以三星在哪个位置,以判断出生的时辰,
三星未出为戍时,三星东升为亥时,三星挂在头顶,离北斗星最近为子时,三星西移为丑时,三星西落为寅时。而白天出生的孩子是以太阳为标杆,红日初升为卯时,日上三杆,天光大亮是辰时,接近中午是己时,中午烈日腾腾为午时,午后是未时,接近傍晚是申时,真是为出生在那个年代的姑姑,叔叔们抱屈,连自己的出生时辰都这样拎不清,需要看老天爷的心情,如果下雨阴天,根本没有太阳怎么办?或者是月初,月末,月黑风高根本看不见星星怎么办?现在的孩子,出生时辰几分几秒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哪用这样费脑筋?听奶奶说,当时家中三叔出生的时候,凑巧四奶奶家的二叔也出生,两家大人描述的三星位置都是在己经过了北斗星往西移的位置,是丑时出生,这西移的位置学问大了去,是移了多大的角度,一韭菜叶?还是一扁担长?还是百十步的距离?五花八门的描述,谁也说服不了谁,都觉得自己家的孩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