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因国力衰退,珐琅彩的制作慢慢衰弱。康熙时期的珐琅彩,主要是和明末铜珐琅彩图案纹饰绘画相同,因珐琅彩华丽夺目,到清朝时陶工们把这种“珐琅”工艺仿效到瓷胎上,直至康熙年间,珐琅彩瓷器才真正烧制成功,乾隆时期珐琅彩,在雍正珐琅彩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画中画加上阴阳向背与凹凸感的绘制法,使珐琅彩更加生动,锦上忝花。
1、什么是珐琅彩瓷器?
珐琅彩最早是一个外来品种,珐琅是指可以烧熔的矿物质,内含长石、石英、硼砂等原料结合油进行调和,涂抹在器物的表面,在进行烧制。我们小时候使用的搪瓷盆,就属于珐琅料,区别在于等级不同,珐琅彩分为两种,一种是铜胎掐丝珐琅,讲究的是掐丝工艺,然后再进行填彩,工艺比较复杂,民间俗称景泰蓝。另一种是,画珐琅,讲究的是绘画的技术,
这个可分为三种,铜胎画珐琅,瓷胎画珐琅,玻璃胎画珐琅。今天我们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是瓷胎画珐琅,俗称珐琅彩瓷器,相传珐琅彩最早是在16世纪明朝由阿拉伯传入中国,献给当时的皇帝,可没有受到皇帝的青睐,但这一点无法考证。后来清朝初期有一个法国人叫殷宏绪,把西方的铜胎珐琅彩介绍给康熙,西方画法注重写实,非常生动,
而中国古人讲究的是写意,意思到即可,当时康熙看完之后非常喜欢,心想是否可在我们的瓷器上画珐琅,便亲自监督,在宫廷内‘造办处’开始烧制珐琅彩瓷器。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上等烧好的瓷胎,运往至‘造办处’,采用宫廷画师绘画,可见康熙对珐琅彩的重视,终于在康熙35年烧制成功,完成了由铜胎到瓷胎的转变。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特点,满底,看不到瓷胎的本身,完全被珐琅包裹,图案对称,色彩相对较为单一,
雍正6年,研制出国产珐琅料,颜色比之前进口的更为丰富。特点是主题图案的画法,器物上有留白,技法上比康熙的要好,乾隆时期在之前的基础上又有所提升,图案颜色更为丰富,画法细腻,更为生动。出生皇室的珐琅彩,一直作为宫廷专用瓷,从康熙的初创期,通过技术迭代,到乾隆时期达到历史最高峰,后来因国力衰退,珐琅彩的制作慢慢衰弱。
2、瓷胎画珐琅与料胎画珐琅哪一种工艺更难,多少人了解画珐琅彩?
谢邀回答瓷胎珐琅画和料胎珐琅画,指的是烧瓷、搪瓷制品在胎上作画的方法,在瓷胎上作画叫瓷胎珐琅画,在玻璃胎上作画叫料胎珐琅画。这种工艺在清朝康熙、雍正、䢀隆为鼎盛时期,这两种方法以料胎珐琅画难度更大。其难点在于釉色温度和料胎的熔点几乎一致,很难控制,必须严格掌握炉温和料胎薄厚,有的制品(如鼻烟壺)要数次着色,反复彩烧,釉料要上一次,烘烧一次,反复几次。
3、康熙珐琅彩官窑釉上彩是怎么样画成功的?
珐琅彩起源于清代康熙晚期,最初是出于官窑,珐琅彩是清代皇室自用瓷器中最具特色,釉上彩瓷中最为精美。珐琅是一种玻化物质,经过粉碎、混合、煅烧、熔融后,倾入水中急冷得到珐琅熔块,再经细磨而得到珐琅粉。将珐琅粉调和后,涂施在金、银、铜等金属器上,经焙烧,便成为金属胎珐琅,若以玻璃为胎,则称为玻璃胎珐琅;以瓷器为胎者,则称为瓷胎珐琅,是在铜胎上以蓝为背景色,然后掐以铜丝,再填上红、黄、蓝、绿、白等色釉烧制而成。
因珐琅彩华丽夺目,到清朝时陶工们把这种“珐琅”工艺仿效到瓷胎上,直至康熙年间,珐琅彩瓷器才真正烧制成功,因珐琅彩工艺极其讲究,选胎要求胎壁极薄,画工要求均匀规整,图案色彩搭配要求结合紧密,胎质施釉要求极细,釉色极白,而且釉表面光泽没有桔皮釉、浪荡釉,更没有棕眼的现象,因此要使珐琅彩“白璧无瑕”其工艺可见复杂。
4、这款珐琅彩对于我国工艺是如何去表现的?
珐琅彩是康熙晚期受从欧洲进口的铜胎画珐琅影响而新创的一种瓷器釉上彩装饰技法,亦称瓷胎画珐琅,自诞生之时起,珐琅彩瓷的制作就不同于其他瓷器。清代所有瓷器都在景德镇烧制,唯有珐琅彩是在问世之初就由皇帝直接干预,是在紫禁城内唯一烧制的瓷种,珐琅彩瓷器主要烧造于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当时产量不多,长期秘藏于宫中,是“庶民弗得一窥”的御用品。